YEXP

YEXP

C+ | 8本书认识敦煌,从735座洞窟到伯希和笔记

来源:互联网

“敦煌学”的概念,被陈寅恪提出已有近90年,早期受限于挖宝式的材料收集,研究步履艰难,得益于数字化采集、处理、复原渐成风潮,以及学术交流的畅达,千年石窟“活”过来了。在敦煌人罗华庆和杨秀清的荐书中,敦煌学是辉煌且充满活力的,从宗教、语言、军事、民俗等研究方向,它的生命力在当代持续延展。

罗华庆(敦煌研究院副院长)

东方证券心得益彰基金会携手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与敦煌研究院合作“西遇知美|敦煌”公益项目以来,三方一直致力于将敦煌石窟守护者的精神通过艺术、人文的形式表达给公众,并且用数字化的方式记录和呈现。敦煌石窟的价值不仅仅是壁画、雕塑和洞窟本身,你从以下这些学者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另一种方式来感受她的真正魅力: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这是属于全人类的敦煌。

杨秀清(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及敦煌藏经洞的出土文物,记录了我们的先民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艺术的理解,留下了四至十四世纪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和融合的足迹,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百年来,敦煌学研究硕果累累,

您读了它,

就会像一粒种子,

在您的心田上发芽,

并开放出文明之花。

《敦煌学大辞典》

季羡林 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国内外第一次以工具书形式反映敦煌学研究成就的大型专科辞典,中国2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100余人参与编写,共收词900余条,总字数约200万字,插图700余幅,对敦煌学所涉及的众多学科,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

[法]伯希和 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带走的敦煌遗书数量没有斯坦因多,但他进洞数周,“翻阅了每一张纸片”,所得7000余件皆为精华,文本、考古价值最高。去年,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终于“回家”,5300余件以数字资源登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距离1908年它们被带出敦煌,正好110年。

《敦煌变文选注》

项楚 著

中华书局2006年4月版

敦煌汉文卷子中,许多人们前所未闻的变文、曲子词、白话诗等,使研究者大开眼界,改变了对中国文学史的认识。其中尤以变文最先引起中外研究者的广泛注意。郑振铎说过:在敦煌所发现的许多重要的中国文书里,最重要的要算“变文”了。在它没被发现前,我们简直不知道“平话”怎么会突然在宋代产生?“诸宫调”的来历是怎样的重要问题,这些都一度成为疑案而难有确定的答案。

《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

[法]谢和耐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成名作,以社会学的观点,根据汉籍、印度经文、敦煌和其他西域文书,分析了从南北朝到五代期间的中国寺院经济。比如,唐代实行度牒制度,持有祠部所颁发的度牒的道士方为正名,享有免除差徭、赋税、兵役的特权,而且籍隶宗正寺,享受皇室宗亲的待遇。所以,出家当道士在唐代很时髦,这也导致了国家为维持官方教团而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归义军史研究》

荣新江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3月版

近20年后再版,足以证明这部敦煌学入门书的畅销。作者重点探讨了归义军的政治史和对外关系史,对九世纪后中期至十一世纪前期将近200年的晚唐、五代、宋初的西北地区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这位北大历史系教授2001年出版的《敦煌学十八讲》,也是敦煌学的入门读物。

《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 口述 顾春芳 撰写

译林出版社2019年10月

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她是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的第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为了守护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这位出身优渥的北大高材生,奉献了大半辈子。人们往往被精美绝伦的雕塑和壁画所震撼,而忘了敦煌的苦恶环境,黄沙漫天,渺无人烟。当我们沉浸于艺术宫殿时,那些坚守者的故事同样平凡而伟大。

《敦煌鉴赏——精选50窟》

樊锦诗、刘永增 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4月版

莫高窟有735座洞窟,繁花乱眼,这本小册子选取莫高窟早期石窟12个、中期石窟30个、晚期石窟5个,对每个阶段石窟的艺术特色做了通俗易懂的概况总结,另介绍了周边姐妹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中的精华部分。如果不能亲历亲往,那它可以提供一个敦煌石窟的基础概貌。

《旨酒羔羊——敦煌的饮食文化》

高启安 著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敦煌藏经洞文献及敦煌壁画中,保存了大量唐宋时期的饮食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初步勾勒出那时敦煌人的饮食结构,食物的品种、名称、制作方法,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酒习俗等。对这些材料的整理和研究,使我们有机会回到一千多年以前,看看当时的敦煌人究竟吃什么,怎样吃。

敦煌学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