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张译新剧《他是谁》热播,九十年代的刑警如何探案?

来源:互联网

由张译主演的《他是谁》自3月14日上线优酷后,热度值迅速破万,成为站内热度值最快破万的刑侦剧。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3月11日至3月17日,《他是谁》集均收视率达到1.57%,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榜首。

作为剧集市场较为成熟的类型片种,刑侦剧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受众群体。亮眼的演员配置和主创阵容,加上《狂飙》余温未散,《他是谁》得到关注并不令人意外。不过,与市面上主打悬疑感、强情节、快节奏的同类型剧集不同,《他是谁》并不会给观众带来探案有如神助、破案酣畅淋漓的“爽”感,它更想讲述的是一桩恶性案件如何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

在导演鲍成志看来,也许大胆的想象力和制造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更能吸引眼球,但这些并不是《他是谁》想表达的东西。他选择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回归平凡的人物:“不管是执法者,平民百姓还是罪犯,都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又有着相互影响对方命运的能力。”

没有高科技,罪案怎么破?

《他是谁》以一桩发生在1988年的割喉案为开端,刑警卫国平在追捕行动目睹队友牺牲留下心结,此后八年,一直寻找线索探查真相,破获不少相关罪案,然而当年那起割喉案却始终疑云密布,举步维艰。

与大多数犯罪刑侦剧的冷峻硬朗质感不同,《他是谁》色调偏暖。绿色警服、棉纱口罩、简陋的办公条件,扑面而来的旧日气息,将观众拉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是一个刑事科学技术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震慑犯罪的年代,社会治安环境严峻,恶性案件的侦查,靠的是传统人力。

于是,我们看到一群人在堆积成山的垃圾场,徒手翻找罪犯留下的痕迹;潜入肮脏的沟渠污水,翻找受害人的头骨和尸骸,观众隔着屏幕,甚至都能嗅到抛尸现场的腐臭味。鲍成志提到,他们为垃圾场这场戏如何拍的问题斟酌了很久,也曾考虑过使用特效。他从经验出发判断,实景拍出来的真实感是虚拟拍摄无法相比的:“可能什么都弄得很像,但就是差了质地。”于是,剧组买了六七十车的真垃圾堆在拍摄现场,呈现出剧中的“刺鼻”一幕。

编剧吴迪和李芳在采访中谈到,上述办案场景都来自于公安干警的真实经历。他们在采风过程中,接触了许多侦办恶性案件的专案组,其中一些案件横跨几十年,需要几代干警接力侦破:“特别是那些侦破难度极大的命案,几乎已经和办案干警的人生,和一个所、一个队,甚至一个城市的全体干警交错在一起。”

他们二人对一个场景始终难以忘怀。在某个派出所采风的时候,吴迪和李芳看见老所长带着新所长在街道拐角祭扫,后来才得知,那天是这个派出所侦查的一桩至今未破的重大命案的案发日,这已经成为这个派出所每年的惯例。也是在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那些老刑警往往不会提及自己获得过哪些荣誉,而是对那些未能侦破的案件耿耿于怀。剧中主人公卫国平和其他刑警,正是这些普通警察的缩影。

剧集播出过半,这桩时间跨度长达近十年的恶性案件,总是在快要出现重大转机的时候又陷入新的迷雾。在科技没有普及的年代,真相的挖掘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神奇,破案拼的是意志力、个人能力和集体力量。“寻错方向,大海捞针,陷入僵局,才是日常,这是我们想表达的一种真实。”鲍成志说。

将极致还原成生活

《他是谁》采用的是多线叙事的方法,以时间跨度较长的连环割喉案为主线,牵扯出碎尸案、纵火案等相关案件,与此同时,还有一条调查犯罪团伙和黑恶势力的线索并行。主人卫国平随着案件侦查而逐渐成长,将所有的线索和旁支连接在一起,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真相。

快节奏破案并不是《他是谁》的重点,桩桩件件罪案构成的暗流编织出一张黑白交错的网,人物生活在其中,彼此自然影响。

在鲍成志看来,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理解犯罪,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而极端的生活形态,有些重大案件的影响力有时堪比一个文化事件,甚至会成为一个社会符号。如果深挖下去,就会发现它必然能触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比如执法者工作的艰苦卓绝,犯罪分子的扭曲阴暗及其形成的原因,受害者或者其他受牵连者承受的痛苦,正义不得伸张的冤屈或者正义战胜邪恶的快感等等。

一个重大案件的发生,能够立刻把生活上本来毫无关联的人强行拉扯到一起,形成冲突和对立,《他是谁》主创的选择是,把这些极致的人物和行为还原成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设计了一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东南小城,这里的社会生态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大型国有企业改制,很多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人来自同一个厂区。在这种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一种时代的生态之下,黑白善恶之间很难泾渭分明,罪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潜滋暗长。

在侦破罪案的同时,《他是谁》不吝笔墨地描摹了刑警队的工作日常,各个角色之间有许多生活化的互动,比如师徒之间亦师亦友的情义,队友之间暗自角力又相互协作的关系,这些片段往往基调轻松幽默,调节着罪案带来的惊悚与紧张感。

鲍成志说,这些场景实际上是“原生态”的。主创团队在采访和体验生活过程中接触到的干警,很多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不苟言笑或者眉头紧锁,相反,他们比一般人显得更有趣。这是因为警察这份职业总是面对生活的阴暗面:“他们会找一切机会给自己解压。同事、战友都是彼此的心理疏导员。”

值得一提的是,《他是谁》塑造了一位冷静、理性的女警顾开岩。与过去刑侦剧中较为扁平化处理,或干脆以花瓶形象出现的女警不同,她在与犯罪嫌疑人的几次交锋中展现出极高的专业能力,在案情推断上才智过人,她的存在也为这部以男性角色为主的群像剧带来独特魅力和光彩。

去年,鲍成志作为联合导演参与的作品《警察荣誉》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热度,将警察的工作日常拍出了生活的温度,剧中塑造了多个鲜活立体的人物,打破了警察这一职业的惯常形象,这些角色如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有缺陷,也有闪光点。尽管《他是谁》与《警察荣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但在生活质感的营造和现实主义的技法上有颇多相似之处。

刑侦剧与现实主义的合流是一种创新的方式,目前来看,观众对《他是谁》的尝试褒贬不一,在一些观众看来,那些生活化的描写对案情本身的发展并无推动作用,并且令整部剧的节奏显得有些拖沓。对于该类型的特定受众来说,更强烈的悬疑感、极致的人物和情节或许能够带来更符合期待的体验。但在这一类型基础上探索讲故事的新方法,《他是谁》还是迈出了颇具勇气的一步。

这些天,鲍成志一直都在关注观众的讨论和意见,在他看来,观念的相互碰撞能带来新的思考角度,这也会让他反思不足。“创新其实是挺难的,尤其是在一个非常成熟的类型片里创新。尽管如此,我们在这部戏里还是尽量去找一点新的东西。比如我们展现了一个恶性案件如何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影响了警察的生活,还展现了它如何影响了犯罪者自己的生活,在这一点上算是做了一点尝试。”

张译新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