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中国的风沙源和荒漠化地区最严重的状况,不能不到甘肃民勤;要想亲眼观摩我国同沙漠做斗争的前沿阵地,感受“黄”“绿”之战的激烈程度,也不能不到民勤;要想找到防沙治沙中的“掘金路”,还需要到民勤。
民勤,就像一个楔子死死地钉在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中间,阻隔着两大沙漠的合拢,是捍卫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2006年4月,第一财经记者首次进入民勤,实地采访报道了当时的民勤“黄沙漫天,河床干枯,大地龟裂”的景象。时隔12年后,9月12日,第一财经记者再次踏上民勤的土地,发现这里正在变绿,变得生机盎然。
9月12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老虎口大规模综合治沙造林示范区。老虎口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摄影/章轲
创新多项治沙机制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东、西、北三面连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多年前,由于石羊河上游的垦区拦蓄引水,气候趋于干旱,民勤绿洲由过去的阻沙天堑变为沙源,水干风起,沙逼人退,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高达94.5%。荒漠边缘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民勤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最大沙尘暴中心和起源区之一。
2006年,第一财经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曾经碧波荡漾的青土湖早已被黄沙掩埋;大片大片的农田已严重盐碱化,一眼望去,银白耀眼,像是下了一层雪。
“这里的生活条件实在是太恶劣了。”当年,民勤县一位机关干部曾对记者说,“沙进人退。我不知道民勤土生土长的人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是一直想离开。”
当时的气象数据显示,民勤年均风沙日达到139天,8级以上大风日29天,沙暴日37天,最大风力可达11级。沙随风起,遮天蔽日,人畜均无法呼吸。
在9月13日召开的“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上,武威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介绍,民勤绿洲沿线分布着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龙王庙4个较大的风沙口,沿线共有408公里风沙线。
老虎口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这里沙源深广,沙丘星罗棋布,严重威胁着沿线5个镇、18个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交通、通讯、水利等设施的安全运行。
12日下午,第一财经记者在老虎口大规模综合治沙造林示范点看到,沙丘上已经长满了1米多高的梭梭树,成片的沙坡被草方格和各类沙生植物覆盖,延绵起伏的绿色一眼望不到边。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民勤县启动实施了老虎口大规模治理工程,历时两年,压沙造林10万亩,建成防沙治沙技术示范区0.2万亩,治理区植被盖度达到36%。民勤县还采用“稻草沙障+梭梭+人工补播草种”的模式,每年完成压沙、造林4万亩以上,有效阻隔了两大沙漠合拢。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近年来,民勤县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创新了治沙机制。目前,承包到户的国有治沙生态林有180.92万亩。民勤还通过组建治沙协会和各种治沙队等专业压沙造林队伍,通过招投标方式实施工程压沙造林。
按照“互联网+防沙治沙”模式,民勤县还众筹治沙造林,引进蚂蚁金服、碳汇林公益项目等投资防沙治沙,开启了甘肃省社会和企业捐资碳汇林业建设的先河。
产业治沙实现双赢
12日上午,第一财经记者在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坡上看到,多辆立体固沙车正在打草方格。甘肃建投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主任戴敏介绍,截至目前,基地已完成6000余亩沙漠的综合治理,种植沙生植物梭梭、花棒、柠条等共计6万余株。
这个基地实际上是按照商业化的模式在运作。戴敏介绍,基地整体规划以治沙生态建设为中心,实施节水农业、现代设施农业、中药材种植、特种养殖、农林产品加工业、生态光伏和观光旅游等项目。目前,基地综合楼、道路等设施已建成。
“这一基地的建设也是甘肃建投与国家战略相融合,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一个探索。”戴敏说,这种以工程和生物治沙的新模式,可以获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民勤县万亩胡杨人工林现场,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副局长马述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早在2015年,民勤县就结合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划用5年时间,打造1万亩胡杨人工林。目前已种植胡杨人工林8400亩,预计2019年可实现建设目标。“胡杨成活率达到90%以上,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人工胡杨林。”
在石羊河林业总场苏武山有机葡萄基地,总场副场长潘多英告诉记者,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2017年,该基地生产酿酒葡萄4300多吨,产值1300多万元。
“基地的建设发挥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潘多英说,酿酒葡萄基地的建设为产业治沙提供了示范样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及有机化管理技术,为武威市及至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的酿酒葡萄产业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此外,基地还吸纳了周边贫困地区170多户农户从事葡萄种植管理,吸收周边乡村剩余劳动力到葡萄基地务工,为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拓宽了路子。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29.86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面积达55.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7.91%。干涸50多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形成水域面积达26.6平方公里、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
据国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民勤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4170.5公顷、4505.96公顷,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逐年减少减轻趋势。
气象资料记载,2011年至2017年,是民勤有气象记录以来尘暴次数历史同期最少时期,且沙尘暴范围小、时间短。
在13日召开的“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谭光明表示,“十八大”以来,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生态改善,也为“一带一路”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06年4月,民勤县西渠镇煌辉村一个残垣断壁上写着“抢救民勤绿洲迫在眉睫!”的标语。摄影/章轲
第一财经记者拍摄的2006年4月民勤县委县政府门前的场景。摄影/章轲
2006年4月,民勤县西渠镇煌辉村农民盛红强正在翻耕干裂的土地,他的身后是破败的家园。摄影/章轲
2006年4月,民勤县西渠镇煌辉村生态移民何承虎的妻子告诉记者,5天才供一次水,人畜用水需要提前贮存。摄影/章轲
9月12日,石羊河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民勤盆地,昔日遍地黄沙的青土湖湖区,如今奇迹般恢复了波光粼粼的美景。摄影/章轲
9月12日,一辆多功能型立体固沙车在武威市某治沙试验基地进行机械设置沙障演示。摄影/章轲
9月12日,甘肃省武威市成片的沙障。武威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摄影/章轲
9月12日,参加“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的外宾们,在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苏武山有机葡萄基地参观。摄影/章轲
9月12日,参加“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的代表们到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参观。摄影/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