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浅谈中国对冲基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来源:互联网

过去——阳光私募在自生发展

早在中国对冲基金浮出地面,也就是刚刚被叫做“阳光私募”的时候,业内对第一支阳光私募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深国投2004年推出的阳光私募产品“赤子之心”;另一种说法是云南信托直管的投研团队2003年在上海浦东推出的“中国龙”产品才是第一支。06年以前的阳光私募产品数量总共就那么十几只,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还不成气候。所以有人把阳光私募产品数量大增的2007年才称为私募元年,当然这一年也是公募基金经理跳槽私募的第一个高峰期。

整个行业在07、08两年发展迅速,很快形成了深圳、上海领先,北京紧跟的局面。也差不多在那个时候,深圳开始被称为“私募之都”,而上海浦东开始形成“阳光私募一条街”。这条街就在浦东民生路,机构就自发自动的聚集到浦东来了。如果现在要总结原因,我试着说两个:一是沾了交易所的光。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这里,期货交易所在这里,现在金融期货交易所等更多的交易所都在这里,最初阳光私募潜意识里可能觉得离交易所越近就越能在市场里占得先机,加上民生路相对陆家嘴租金也便宜,性价比高,这是典型“聪明人的选择”。二是沾了人的光。浦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二十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积累了大量的金融人才,刚才提到阳光私募发展的高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募出走,而这些公募原来就在浦东,当然他们去做私募也不愿意搬走,主要原因是离家近,时间是最有价值的,所以留在这里依然是“聪明人的选择”。此外,聪明人喜欢和聪明人交流,第一批聪明人在这里,所以自然就吸引了更多的聪明人到这里来,集聚可能就是这样自发形成的。

现在——对冲基金的生存困境

在国内,对冲基金行业是一个顺应国内富裕人群理财需求而自发发展起来的一个行业。由于种种原因,行业始终在突破中前行。以阳光私募计,行业管理规模始终徘徊在2500亿人民币左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中国对冲基金行业面临着以下发展困境

1、缺乏产品发行渠道:目前国内的对冲基金主要通过信托计划(也就是业界所称的“阳光私募”)、基金专户、券商资管和成立有限合伙企业进行产品发行。 其中前三种方式,依托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支付较高的手续费和通道费;第四种方式,通过成立有限合伙企业,由于个人投资人(LP)需要承担20%的个人所得税,整体投资收益下降。尽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给予合格对冲基金在中登公司可以自行开立证券账户,独立发行产品的权利,由于缺乏相应的细则的出台,暂时还无法落实。

2、募资渠道成本高:目前对冲基金主要通过银行和第三方理财等渠道进行基金募集。一般来说,对冲基金管理公司收取基金规模管理费和业绩收入提成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募资机构获取。据笔者了解,不少阳光私募只能靠业绩提成来养团队,对团队的稳定性和人才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3、类刚性兑付产品影响: 由于国内长期存在类刚性兑付的年收益在10%以上的收益产品(主要通过信托等渠道发行),造成了公募基金和对冲基金这些存在一定风险的投资缺少足够的投资者。这也就是为何公募与阳光私募规模始终在07年水平徘徊,而信托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亿规模。同时,渠道发面需要对冲基金发行结构化产品(即提供保本5%的相应资金支持),从而造成了对冲基金发行产品规模困难。

4、对冲工具待完善:从本质上来说,对冲基金是通过合适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组合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对冲过后的投资服务。因此,金融市场需要不断深化、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是对冲基金行业发展的基础。 与纽约和伦敦相比,国内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数量都有较大差距。以股票投资为例,目前作为股票投资的对冲产品的股指期货,目前仅沪深300一个品种,大大限制了对冲基金的交易策略创新。

未来——对冲基金的发展机遇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的修改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纳入法规使得本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名义上获得与公募的同等法律地位。中国对冲基金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主要有以下几点:

1、居民的理财需求: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高净值人群和可投资资产的数量都非常可观。根据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2年我国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超过70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100万元,共持有可投资资产22万亿元人民币。高净值人群需要通过不同的投资渠道和产品进行财富的有效保值。

2、《新基金法》明确了私募证券基金的法律地位,加上《暂行办法》确立的监管环境,使得私募证券基金成为高端理财行业的正规军,有利于破除对私募行业的偏见,扩大行业规模和影响力,加快行业快速发展。此外,法规还规定了大型私募基金可发行公募基金产品。

3、金融产品创新机遇:国债期货已上市交易,相信未来监管部门会在更多的股指期货和个股期货,个股期权、国债期权等方面,设计和试点国际通行的对冲交易工具。

4、利用自贸区建设提供的机遇: 积极争取监管部门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帮助对冲基金在跨境投资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即为引进国际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提供政策引导,也能促进国内的资产管理机构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5、催生私募基金服务行业的增长:海外中小型对冲基金一般只设有投研和交易人员。后台行政、基金清算会计、净值公布都外包给第三方机构(Fund Administrator等),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以前这些工作部分由信托和证券公司来完成,随着私募证券基金的独立地位确认,必将催生出独立的第三方私募基金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可能从现有的银行托管、信托公司独立运行,也可能产生类似于国外State Street之类的独立第三方机构。无论哪种形式,这些机构的产生必将为对冲基金提供专业化的募资、支付、份额登记、估值甚至IT等提供专业的中后台服务,为对冲基金的规范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环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浦东的开发开放,离不开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笔者衷心希望CFA协会在中国的《对冲基金》杂志越办越好,营造金融环境,促进行业发展。

(作者: 费飞 上海市浦东金融服务局,本文发表于《对冲基金》特刊)

中国对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