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为什么不关注宏观问题
众所周知,一代股神巴菲特,崇尚价值投资,还是一个稳中求胜的人。
但是巴菲特不研究宏观问题,和宏观相关的问题,不看不听……
巴菲特认为,“一般的投资顾问公司的套路都是:把他们的经济学家拉出来,讲讲各种大的宏观格局,然后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我们觉得那些都是胡扯”。
那,做投资的时候要不要关注宏观问题呢?
张潇雨给的答案是:宏观经济虽然重要,但是很难弄懂。所以想用这个东西来指导自己的投资,不仅没有好处,还会起到反作用。
这里有一个经济学家炒股的故事,他就是约翰·凯恩斯。
凯恩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整个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但他还有个身份,就是他是个很成功的实战派投资人。
但,凯恩斯不是一个靠预测宏观经济周期赚钱的人,他同样为价值投资者。
凯恩斯在实战中依靠自己的理论进行投资,当时凯恩斯最喜欢的是外汇和期货,他觉得,只要能研究懂宏观数据,把握好经济周期,赚钱简直是必然的。
但是现实呢,它被打了重重一巴掌,亏钱的时候要比赚钱多得多,那个时候,凯恩斯有五年的投资收益都低于市场指数,成绩非常惨淡。
后来,凯恩斯改变了投资哲学。开始寻找被低估的股票,大量买入并长期持有,成为一个价值投资的信徒。
这种投资方式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之后的十五年投资年回报9%左右,而同期英国股市跌了15%。
他是这么解释的:宏观经济当然很重要,但是影响宏观经济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常人难以掌握。相比之下,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好公司要容易得多。
对于顶级的经济学家来说,理解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市场走向仍然是一件很难的事。
信息差获胜
然而,世界上真的有靠搞宏观投资吃饭的投资人,他就是索罗斯。
他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拿到的信息质量,和我们远远不是一个层次。
听过索罗斯的人,他有个做空英镑大赚一笔的经典案例。
但做空英镑这个经典案例的另外一个小细节,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当时是1990年,英国加入了由德法两国牵头成立的欧洲汇率机制,里面包括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几个国家。简单说这是一个“货币抱团机制”,机制要求所有成员国货币兑德国马克的汇率必须稳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一旦偏离比较多,***必须出面干预。
当时两德刚刚统一,为了防止国内通货膨胀,德国央行不断加息。但这个时候英国处于衰退期,非常需要降息来***经济,可货币抱团机制让英国没法这么做。这个时候索罗斯想,两国最终一定有所冲突,一旦冲突,德国很可能寻求自保,放弃维护英国的汇率稳定。
结果之后有一次开会,索罗斯和德国央行行长施勒辛格聊上了天。他问施勒辛格,是不是希望欧洲以后共同使用一种货币?施勒辛格说:如果这种货币叫做德国马克的话,他会非常开心。
索罗斯立马就听出了里面的门道,他一下就确定了自己之前的想法:德国最在意的是自己的货币地位,其他成员国的死活并不重要。
于是他做空意大利里拉,因为当时成员国里经济最差的就是它,然后又趁势做空英镑,当时一天就赚了10亿美元。
靠把握宏观来投资也不是不能成功,但它要求你不仅要有多年的深厚功力,还要有最直接和独特的信息。
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能看看媒体评论、二手分析、和朋友闲聊,赚得了这个钱的人,根本不是你个人投资者能干的事。
你要知道什么事是重要的
著名的投资者蒂林哈斯特是著名的基金公司富达基金的基金经理,掌管着400亿美元,他写了一本书,叫《Big Money Thinks Small》《大钱想得小》。
蒂林哈斯特说,如果你整天研究宏观经济形势,那你就让自己陷入信息的**大海了。作为极其专业的股票投资者,他说自己每天想的都是很具体的小问题,比如分析公司的时候,他问自己的都是:
消费者为什么会购买这家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
这家公司比起竞争对手来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什么东西会导致这家公司彻底失败?
在投资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弄清什么事是重要的、可知的。如果一件事是不重要的或者不可知的,那就别管了。
宏观经济问题是很重要,但我觉得对于普通投资者是不可知的,比如关注自己如何针对性地配置自己的资产;购买国内和国外指数基金的时候,哪家的费用和成本比较低;如果自己在境外有一些存着的美元或者其他外币,如何更好地进行现金管理从而提高一点收益……
把精力花在这些事情上,反而对我们长期的投资回报是更有益处的。
投资理财 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