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4年11月21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飞往上海市的MU5210航班发生空难后,中国民航创造了连续安全飞行2102天的纪录。直到2010年8月24日,当天21时35分许,一架经哈尔滨飞往伊春的客机在伊春林都机场附近失事。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天在事故现场看到,支离破碎的飞机残骸只能看到驾驶舱和机尾,其余部分基本化为灰烬。残骸所在处距机场跑道目测距离约有千米。
而在伊春市的几家医院,几名护士不停地巡视着事故生还者的房间,他们多为皮肤烧伤或骨折。与身体的伤害相比,最让他们无法忘记的还是来自内心的恐惧。
几位幸存者用略带惊恐的声音给记者讲述了当晚的一幕。
“洞内”逃生
“现在说起来还好像做梦一样,在飞机降落的瞬间,我们突然感到剧烈的颠簸,随后行李滑落,刺鼻的焦味灌满了整个机舱。大家都知道完了,真的出事了。”坐在第九排的生还者这样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大多数生还者为位于飞机中前部的乘客,他们几乎都是通过“变形洞”逃生的,这个“变形洞”是飞机撞击地面而产生的撕裂口。
“我坐在第9排,后来11排的位置起火了,我是跑到第1排通过飞机撞击地面时变形产生的撕裂口逃生的。”另一位幸存者这样告诉记者。
坐在第5排的一位伤势相对较轻的男士告诉记者,他也是通过窗户边上破裂出的“洞”逃出来的。
根据失事现场情况判断和幸存者回忆,飞机在空中没有发生燃烧或爆炸,初步调查没有发现人为破坏迹象。失事飞机黑匣子已经找到,事故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我们当时感觉要降落了,在降落过程中,机上乘务人员没有说有大雾。”一名正在伊春市第一医院治疗的乘客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紧接着,飞机在地上重重弹了一下,就断成两截了。”这名乘客说,自己当时坐在10排C座靠窗位置,飞机出事后,便失去了意识。“等我醒来,就已经在医院了。”
另一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乘客说:“我们坐在最后一排,因此坠机时感觉冲击并不重,但机舱内很快就出现了浓烟。我们马上拨打了120,并和儿子互相鼓励着,救援人员很快就到了。”
伊春市委书记许兆君表示,通过与乘客沟通了解到,飞机从坠地到起火燃烧,中间大约只有几分钟,一些乘客就抓住这个时间差,互相帮助着从失事飞机中逃出来。一位受伤的乘客说,他刚刚跑出来100米左右,飞机就起火了。
经现场救援人员介绍,空难生还者的座位大多集中在飞机中部,很多生还者都是从中部安全门处逃生。
事故或与能见度有关
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李健率领的工作组已经于25日凌晨赶到了事故现场,但对于此次飞机失事的原因目前还在调查当中,部分生还者认为飞机失事多与24日的大雾天气以及“伊春机场夜行能力差”有关。
“飞机降落的时候没有到机场,这是我爬出飞机才知道的。当时跑出来可以看到围栏机场的铁丝圈,那就证明在铁丝网以外就发生碰撞的声音,不一会儿就着火了。”上述生还者说。
“不可否认当天伊春的雾气是很大,但是雾气大是不是可以不降落?飞机没到机场就降落了是不是飞机场给出的降落指引有问题?”一位伤者家属质疑。
李健则告诉记者,关于伊春机场不适合夜航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建设的任何一个机场,无论是空管设施还是各种技术条件,都是符合国际民航和国家民航的规程的。
新华社昨天发文指出,新华社记者于25日5时抵达黑龙江伊春林都机场,机场上空笼罩着浓雾,能见度不足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