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7·9洪灾”的影响,北川老县城遗址被洪水淹没,暂停开放一个多月。8月15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恢复对公众开放。“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下称“管理中心”)近日邀请《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赴遗址区采访。
管理中心宣教部部长景富国说,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因为保护得力,在此次洪灾中基本没有受损,北川老县城遗址要像保护庞贝古城一样永久保护。
洪灾后没有一栋建筑倒塌
8月16日,本报记者在临江地带还能看到个别房屋浸泡在水中,一些低洼处仍有积水,管理方在周围拉起了警戒线。洪水带来的各种垃圾等堆积在废墟上,环卫工人还在对部分路段进行清淤。
不过,整个老县城基本上已经恢复,尤其是其新城区。“(洪灾后)没有一栋建筑倒塌,(当时)大概有60%的遗址被淹没了,也不是全部被淹。”景富国说,从15日开始,遗址区已经对外接待公众参观,当天参观人数在1000人左右。
北川母亲河湔江在北川老县城区拐出一个U字形,U字形中间曾经是北川龙尾山公园,不过,在2008年9月24日的泥石流中被泥石流淹没。至今,此处仍是一滩泥沙,淤塞河道。这也导致湔江河道抬升,防洪能力大大减弱。
景富国向记者表示:“现在和原来(洪灾前后)的面貌没有多大变化,如果没有保护,遗址就冲得没有了,就是因为实施了很多保护工程,所以现在才能看到这个遗址没有多大变化。”
最近,管理中心邀请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的专家到遗址来考察。景富国介绍说:“地震、水利和文物专家都过来看了,目前震损建筑没有大的危害,等汛期过后再召开专家咨询会,进行详细的评估,哪些还需要加固。”
景富国称,去年9月开始申报唐家山堰塞湖下游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其中治理湔江老县城段有一个方案,就是龙尾山截山,把U形截直,不再绕弯。“如果没有遗址,下游也有几个安置点,同样也需要有投资资金修建河道,保证老百姓度汛。”
遗址只投入6000多万元
景富国介绍,“5·12”汶川地震灾区精神家园恢复重建过程中,四川规划的是“一馆三地”:汶川映秀震中纪念地,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地震断层纪念地、绵竹汉旺东汽工业遗址纪念地。北川老县城受灾最重,破坏类型最典型,地震研究价值最大,因此,就把“5·12”地震纪念馆修在这里。
他说,这个馆包括室内和室外两部分,老县城遗址区属于室外部分。室内部分就是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的名为“裂缝”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于2010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项目占地14.23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2.3亿元。
“地震遗址花了6000多万元,包括山体清理、遗址区道路恢复、山洪截流沟、拦沙坝等基础设施建设。”景富国说,按照原真性保护、可逆性保护原则,遗址里面没有什么人为的建筑,只是对一些重点建筑物进行加固,以及停车场和展示画之类的,因此投资较少。
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此前回应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及遗址保护工程,总投资为4.7亿元,工程包括一座地震纪念馆、一个地震遗址保护区和曲山镇灾后重建的集镇任家坪。
景富国说,工程由中央财政汶川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投资,中央专项资金是一次性的,遗址后期保护没有专门的拨款渠道,也没有专项资金。之后,绵阳市成立了一个管理部门,即管理中心,地方财政只是保障48名工作人员的工资。
“现在遗址没有日常维护费用,国家财政没有投一分钱。像湔江的治理也是向水利部门申请长江上游中小型河流防洪治理专项资金。”不过,景富国称,北川地震遗址已经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批全国红色景区,以及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宣部给了几百万元的开放资金。
需要永久保护遗址
因连续受灾,北川地震遗址的保护产生了争议。此前有学者提出,受到北川老县城恶劣的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与其投巨资维护和保护,还不如“以自然的方式存在与消亡”。而且还有专家提出,以自然保护为主的方式遗址会慢慢消失。
不过,景富国表示:“我们这一代经历过‘5·12’特大地震,我们不需要说,不要看图片,但是再过几十年、100年以后,再提起这场灾难,谁记得呢?它就需要像意大利庞贝古城一样,永远把这段灾难历史凝固在这里,提醒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敬畏自然,需要这样一个载体。”
景富国表示,遗址区做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一是山体清理,对松动、垮塌的山体,可能产生泥石流的物源体进行了全面清理;二是按照同济大学的规划,重新构建老县城的排水系统,修建截流沟、防洪堤、导流堤,整个排水系统全部疏通,没有人居住不需要再修地下管网;三是对有重点事件的建筑物加固。
“每年都会请专家对遗址区的建筑物进行评估,根据建筑专家的分析,建筑物倒塌的可能性多大,如果要保护就想怎么保护,很小的房子和没有重要事件的房子,作为自然灾害见证,它愿意倒塌就倒塌。”景富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