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固定工作日长度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而产生的剩余价值。以下是对这一概念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原理
劳动力的购买: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获得在一定时间内对劳动力的使用权。假设一个工作日为 8 小时,其中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工人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通常指工人在生产中用于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工人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超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所需的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技术等手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例如,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从 4 小时缩短到 2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则从 4 小时延长到 6 小时,这样就会增加剩余价值。
二、实现条件
劳动生产率与技术提升:
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使工人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为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因此必须通过提高直接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及其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而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普遍提高生产率:
只有在生活资料生产部门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才能降低生活资料的整体价值,进而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联系: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差额。这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促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导致商品社会价值的降低、劳动力价值的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从而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区别:
超额剩余价值仅个别先进企业的资本家能够获得,并且具有暂时性,一旦其他企业也提高劳动生产率,该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家都能够获得的,且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只要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就会不断增加。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它不仅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及其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有助于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劳动关系及其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