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银两和铜元

来源:互联网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古代中国长期实行银本位制(silver standard),即以白银作为货币的本位,称重计算,以“两”为单位,所以白银用于货币时称为“银两”。银两价贵,流通或使用时有所不便,于是另铸铜元,就是被称为“天圆地方”的“孔方兄”,以枚计价,一枚称为“一文”。铜元价贱,明朝以前,一两纹银一般可兑1000文铜元,到清朝以后,由于铜的开采量上升,纹银与铜元的比价很大,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一两纹银可兑1500文铜元,而到民国后一枚银元一般可兑2400文铜元。

银两一般用于大额交易,地方上交中央政府的税收须铸成规定成色、相对固定形状的银锭,其中每锭重50两者称宝银,又称元宝,重约10两者称中锭,又称小元宝,轻于10两者为小锭,而1两以下无固定形状者为碎银。元宝的形状有点像今日糕团店卖的“定胜糕”,而人们在年画中见到的“元宝”只是一种被美化或艺术化的元宝而已。

铜元的中间设计有方孔,当时是考虑到加工铜元的方便而设计的,人们将初铸的铜元套入定制的方形的细木棍中,滚动木棍就可以对铜元抛光,后人则根据铜元外圆内有方孔的形状编出了“天圆地方”的故事,谎言不断重复就成了真理,而且故事比真实有趣得多,于是,不管是民众还是学者,人人对铜元“天圆地方”之说深信不疑。

铜元价贱,相当于今人民币中的“分币”或“角币”,使用起来也不方便。于是人们会将铜元用细绳相串,串钱的绳叫作“贯”,俗称“串钱绳”,千枚相串为“贯”,百枚相串为“吊”,于是“贯”和“吊”也作为货币单位使用,“一贯”就是千文,“一吊”就是百文。十枚或五枚相串称为“花”,但未当作货币单位使用。今日汉语中把用钱讲作“花”,如花钱、花销之类,以及江南方言中把多少、几多讲作“几花”,如《官场现形记》第八回:“耐格姨太太,一个月拔俚几花洋钱用”,此均出典于旧时串钱的“花”。

银子与铜均为实用性很高的金属,二者之间有相对固定的比价,于是铜元除有固定的形状外,还有规定的重量,轻于规定重量的铜元往往是劣币、假币,会被民间拒绝使用;历朝的铜元轻重不必一致,但一般为每千枚实重约等于今3.5~4公斤之间。《十五贯》是根据明朝故事改编的昆曲传统剧目,讲肉商尤葫芦借得本金十五贯夤夜醉归,被赌徒娄阿鼠图财害命于破庙中,娄阿鼠又嫁祸于尤葫芦的养女苏戍娟和过路人熊友兰,后经苏州知府况钟明察,才使案情大白。旧剧未对“十五贯”是现钱或银票作说明,但改编后的昆曲将“十五贯”定为现钱,如按旧铜元每千枚3.5公斤计算,那“十五贯”的实重就是52.5公斤,显然,尤葫芦背着百余斤的铜元夤夜醉归是不可能的,娄阿鼠偷得百余斤铜钱潜逃也是不可能的,这种胡编乱造是编剧缺少关于“钱”的知识的结果。

(作者为著名上海史专家)

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