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阿里Q3财报分析:当下最重要的是控制成本,并寻找更多业务增长极

来源:互联网

作者|王赤坤

独立经济学家、财经评论员

(TA已经入驻看懂APP小程序)

财报是对公司季度运营情况的浓缩,是影响股价市值的因素之一,但判断一家是不是好公司,需要财报之外的多重视角。

我们都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有生命周期。其实,任何行业和企业也有生命周期,分别是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

整体上,阿里上个财年在内在方面,业绩受行业、公司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根本影响,外部层面受偶发因素如新冠疫情、国际贸易争端、国内外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影响。

阿里巴巴当下最重要的是控制成本,同时去寻找更多的业务增长极,扩大业务范畴。

一、互联网行业环境

目前,互联网行业在中国发展的20年里,经历了1999年至2008的探索形成期、2009年至2014年的快速成长期,和2015年开始至今的成熟繁荣期,也由PC互联网走向移动互联网。

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捕获了行业红利期,经过高速发展,把互联网平台经济推向高峰,也就是互联网经济的成熟阶段。

行业需求:消费需求增长停滞,达到峰值。《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超过16亿,互联网渗透率已经非常高。

行业供给:目前互联网行业正处在经历繁荣期,行业供给达到峰值。中国的经济已经完成增量向存量转变,诸多商品或服务供给从短缺变成过剩,互联网行业市场当期也处于存量市场阶段,行业市场规模不再有新增机会。

行业规模:市场饱和,市场规模不再扩大,市场处于存量阶段。

行业竞争:行业企业数量空前,供给继续增长,竞争非常激烈,竞争格局明朗行业门槛建立,行业头部形成,企业数量开始减少。但互联网红利期已过,流量新增非常困难,大家千方百计争夺存量流量:常规的运营手段和促销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日常营销活动,经营者只能挖空心思,不走寻常路,搞出促销和竞争新花样。与此同时,经过多次的教育和洗礼,用户对常规引流手段已经麻木,各家虽使出浑身解数,用户都不为所动。随着互联网红利的消失,流量日益水涨船高,考虑到无效流量,最终有效交易客户成本流量已接近2000元人民币/人。

行业乱象:行业进入门槛提高,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行业头部企业形成。

前几年,头部企业则利用优势地位,大搞垄断,打击对手,损害竞争,扼杀创新。互联网产业头部通吃表现尤为明显,流量、资金、资源向行业头部集中,头部企业拥有流量、资金、资源、品牌等优势,即便不主动打击对手,支持竞争对手,也会形成事实市场垄断。

因此,行业乱象频出,诸如侵害消费者权益,个人信息泄露、侵犯隐私,大数据杀熟,广告乱象、跑路、虚假宣传等。

行业生命周期成长阶段,出现各种乱象,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无监管,监管松或偏向鼓励;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业乱象无适应用法律,乱象得不到遏制或有效遏制,是行业成长阶段的普遍现象。

法律监管: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出台是行业从成长到成熟的标志,行业乱象大大减小,行业到达成熟阶段,整体将会高度繁荣。

通过巨额补贴抢占份额、获得垄断地位与定价权,从而抽佣变现的模式,在如今的监管环境下已无法再复制。这种模式更大的弊端是只瞄准重新分配价值,而行业的健康发展源自创造价值。

法律层面:法律历来走在市场的后面,在成长阶段,法律还不健全,目前还没用专门针对的法律法规,部分行为虽然已经非法但无法可依。行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将有针对性的行业法律法规,有法可依,届时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将明确界定行业从业者责任义务,执法趋严,违法成本变高。

监管层面:政府的监管是执法的一部分,更是滞后与市场,政府执法也面临着无法可依,无法执法,对有些行为只能采取临时监管措施,无法建立长效机制,甚至有的无奈放任。行业发展到成熟阶段,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政府有法可依,监管执法就能到位。

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是法律法规对补充,从道德层面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也滞后于市场,早期行业从业者无意识建立行业规范。随着行业发展,行业发展到成熟阶段,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将会慢慢建立,行业从道德层面和规范层面对行业企业行为进行约束。

企业自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不仅仅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行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在行业规范的约束希下,企业也有更高的治理规范和治理标准,为社会发展树立良好典范。监管的成熟和加强也会倒逼相关企业进行改变,公司管理制度将会逐步健全,公司治理将会规范,对营销和运营等业务队伍的管理逐步到位。推动自身业务走向成熟。

行业投资:行业投资出现平稳,并逐步有投资机构退出,部分项目上市。近期,针对平台经济发垄断相关政策,以及网络审查相关政策,互联网平台的投资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估值重新确立。

二、阿里巴巴企业经营行为

在行业红利消失,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互联网行业上市公司年报中整体盈利增长表现出不乐观,亦能验证行业的存量现状。阿里目前也是经历繁荣期,核心业务和现金牛——淘宝&天猫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下最重要的是控制成本,同时去寻找更多的业务增长极,扩大业务范畴。

上个季度,阿里业务增长主要由中国电商业务分部(同比+7%)、云业务分部(同比+20%)、本地生活服务分部(同比+27%),以及国际商业分部(同比+18%)所驱动 。

战略层面:在行业红利消失,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大家纷纷在战略层面展开角逐,投资并购、多元产品迭代、内部创业、拆分剥离、合并重组等屡见不鲜。

投资并购:为提升战略扩张能力,增强战略护城河,增加的股权投资。阿里把自己现有的资源、流量、资金战略导入到所投公司或项目,成人之美,这些被投生态链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向阿里及生态链其他公司反哺资源、流量和资金,享人之美。

互联网行业投资逻辑上有所不同,不关心企业盈利状况,而是项目发展预期,大部分的互联网项目都是不盈利的,只要项目刚需,能快速发展用户,有了用户,盈利模式慢慢琢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每个产品每个企业也都有自己的基因,虽然可能有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的交集部分,但和自身基因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是完完全全的新创业,恐充满荆棘。诸多公司被迫把多元化业务通过投资并购拓展到和自身业务关系不大的领域,比如阿里在文娱(优酷土豆/虾米)、社交(微博)等领域失利。

上个季度,经营利润下降83%的主要原因为数字媒体及娱乐分部相关的商誉减值(如剔除则为下降34%)。阿里部分并购业务的商誉减值以及所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格变动而产生的净收益减少。

据IT桔子统计,阿里对外投资覆盖超451项,横跨21个行业。其中,投资项目最多的行业是文娱传媒,共计69项;其次是电子商务,61项;第三是企业服务,60项。在所投资项目中,已有22个关闭或者停止运营。带有“黑天鹅”性质的投资净损失给阿里利润增长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拆分剥离:为减少落后业务对公司战略和业务拖累,阿里进行剥离和估值等商誉减值损失的业务,如优酷土豆。这些被拆分出来的业务同样面临行业红利消失、流量枯竭和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境。

多元产品迭代:淘特是近期阿里重点投入、押注未来的典型业务,淘特正式从公淘宝脱离。从此,阿里巴巴的电商板块矩阵核心——天猫、淘宝与淘特三足鼎立局面形成。此外,阿里借机“新零售”,做起了线下的生意——本地生活,成为新的业务增长极。

内部创业:根据市场细分和多样化消费需求,互联网公司在行业细分领域寻找结构性机会,加大研发和创新投资,在细分领域开辟新的市场增量和新的行业发展红利。

每家企业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从起步、成长、成熟到衰落,每个阶段都要面临不同的问题,只不过内部创业,相当于重新走一遍,产品、技术、政策、市场、资金、管理……每个方面都有可能致命,而创业的第 2 -5年的形成期很关键,熬过这段时间之后,生存概率会提高很多。

阿里有内部创业成功的传统,阿里大体系业务线庞杂,每支业务都有可能孵化出和自己业务相关的新业务。阿里巴巴是服务于不同客户和市场的技术和电子商务企业的集合。阿里曾经孵化了支付宝、菜鸟网络、阿里云、阿里健康等。从侧面说明了阿里对提升业绩的渴望和经营压力。近期来看,钉钉算是一个,现在来看,UC孵化出的VMate可能也算一个。

合并重组:阿里巴巴在去年12月宣布了业务和人事架构的大调整。在最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后,海外业务整体战略地位提升。这也是阿里在整合关联业务板块,形成合力对抗竞争对手的侵蚀,同时积极寻求新的财务增长极,包括Lazada、速卖通、Trendyol及Daraz在内的国际零售业务增长强劲。

受到偶发因素如新冠疫情、国际贸易争端、国内外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影响,阿里的国际业务收益于国完善的制造业条件和良好疫情控制情况,由从中国销往其他主要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及工业商品的稳健出口增长所带动,加上阿里提供增值服务,包括国际物流及交易信用保障,推动国际贸易。

经营层面:因为通过巨额补贴抢占份额、获得垄断地位与定价权,从而抽佣变现的模式,在如今的监管环境下已无法再复制。这种模式更大的弊端是只瞄准重新分配价值,而行业的健康发展源自创造价值。

客户运营:多元化场景,多元化促销,为增加客户粘性增加营销费用,为增加商户粘性而让利。 淘特和淘菜菜提高了客户在阿里平台上的购买频次和黏性同时,由于更高的地区订单密度,以及供应链能力增强而提升了毛利率,令商户单位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产品运营:多元化产品或服务,从蓝海到蓝湖,从蓝湖到蓝河,逐步向边际利益小的产品扩展:大电商到商超到本地。淘特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物有所值的产品,驱动消费者迅速增长;社区商业平台业务淘菜菜,带动了阿里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购买食品、杂货和生鲜产品的更高渗透率。

布局运营:多元化市场或服务布局,从蓝海到蓝湖,从蓝湖到蓝河,逐步向边际利益小的市场扩展,城市到农村。阿里的中国商业业务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 8.82 亿,单季净增长约 2,000 万,主要得益于淘特带来增量以及淘菜菜在欠发达地区渗透率的提升,受益于欠发达地区的新消费者比例持续增加,这反映了阿里在扩大产品供应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方面取得的成功。

成本层面:主要包括单位收入需要投入的研发费用、单位收入需要投入的营销成本、单位盈利需要投入的管理成本,此外还有为了应对监管付出的公关成本,为了企业自律付出的合规成本,以及税收成本。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阿里的净利润持续受到对增长业务投入的影响,阿里的自由现金流下降 26%,主要由于对增长业务的投入增加、为用户增长而增加的费用,以及我们支持商家的举措而导致利润下降。

研发投入:为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增加的硬件、人员、系统等研发投入。

营销成本:经营手段受到法律法规约束,手段减少,加上行业竞争激烈,营销成本投入上升。比如,国际商业部分亏损同比增加主要由于 LAZADA 为用户获取及提升其参与度而增加的市场和推广费用 。

管理成本:为增加员工忠诚度,提高员工积极性,如股权激励。

公关成本:形象受损,被合作伙伴、用户、客户抛弃,丢失的市场;为改善和提高公众形象,公益活动增加的费用支出;因为违法受到的停业损失,增改损失,罚款损失,接待和处理监管增加的人员费用。比如此前的“996是福报”言论极大地拉低了阿里的雇主品牌形象。这些现象在互联网企业中非常常见,拼多多、快手和字节跳动都在近年来出现员工可能因加班而猝死的事件,遭遇品牌方面的舆论危机,危机公关应对费用高昂。

合规成本:为企业自律,发起行业规范,完善公司治理需要增加的设备、人员、系统等配套增加费;应对监管,扩张边界受到限制,回撤到法律法规边界内,丢失被同行侵蚀了市场。阿里发布的碳中和行动报告,将投入极大成本去履行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策略。

税收成本:行业从鼓励到约束,从无序到有序,政府降低优惠政策或减少补贴,增加税收利率等。(黄焕源对文章亦有贡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懂独角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阿里q3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