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大都市圈化,大城市、城市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广州首超2万亿大关
在日前召开的广州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广州市市长温国辉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2017年广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以上。
这也是继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后,中国大陆地区第四个GDP突破2万亿大关的城市,同时也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经济总量集体迈入2万亿大关。根据此前广州市社科院的报告,在经济总量上,广州可以进入全球城市前20行列,全球经济影响力相当于新加坡、以色列等世界中等发达国家。
广州市发改委主任周建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7年,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居主要城市前列。服务业中的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广州第6个突破千亿元的服务业行业。此外,2017年广州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0家。
而在补齐关键领域短板方面,广州着力推进实施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大交通综合网络等重大战略,提高城市承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周建军介绍,2017年重点推进114个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工程项目,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2035万标箱,白云国际机场商务航空服务基地(FBO)投入使用,T2航站楼即将投入使用,全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6580万人次。
目前广州的经济实力已经跃升到足以和一些国家、地区、城市等经济体相比肩的阶段,处于和新加坡、以色列、中国香港等3000亿美元经济体并驾齐驱的阶段。
不过,无论是从人均GDP还是发展的质量方面,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四大一线城市,与国际发达城市仍有不少差距。例如,人口基数方面,广州是新加坡的2.5倍,所以目前广州的人均GDP尚不及新加坡的一半。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与新加坡相比,广州在收入的分配、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仍有差距。比如住房,新加坡八成人都住组屋(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公共房屋),实现了“住者有其屋”, 新加坡的大学水平在亚洲领先,医疗水平也高。相比之下,广州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城市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在广州突破2万亿大关的同时,无锡和长沙也挺进了GDP万亿大关。2017年,这两个城市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500亿元和10200亿元,自此万亿俱乐部成员增至14个。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显示,2017年这14个万亿GDP城市的GDP之和将有望达到24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约达28%。
此外,从这14个万亿GDP的城市的区位来看,有13个城市分布在5大国家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达5个之多,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和长江中游各2个,不在这5大城市群的城市只有青岛,位居第12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大城市、大城市群集中了最重要的要素资源,比如成都、重庆、武汉等都是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区中心城市,在城市竞争的过程中,营商环境也不断改善,大城市的极化效应不断加强。大城市和城市群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去年7月,国家统计局官网刊发分析文章指出,目前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城市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2015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5.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3.0%的人口,创造了39.4%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同时,东部地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东北地区的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等都保持较快发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些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大都市圈汇聚的人口越来越多。丁长发说,现阶段我国大都市的带动作用还是不够,所以还需要在一线城市之外,打造一批国家中心城市,通过这些大城市带动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丁长发说,未来在人口大都市化的过程中,需要在城市群内部构建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城市体系,比如通过地铁、市域铁路等轨道交通,以及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配套,在大城市周围打造一系列卫星城市。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城市群质量,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