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清晨,位于两路口的开拓旅馆内,早起的住客洗漱出门。608号房,不足7平米的格子间里,57岁的河北人刘喜梅也起床了,呆坐在床边,重复着18天来的同一个动作:拿起手机,拨打一个158开头的手机号码。电话通了,等待声“嘟嘟”响起,依旧无人接听……手机号码主人,是刘喜梅的儿子冉杰希(化名)。
2009年,冉杰希从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曾经和睦的母子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母子间的“战争”持续了足足3年:为劝说儿子回老家的国企上班,刘喜梅3年10次来渝,从最初的好言相劝,到后来,她打过、骂过,也闹过……3年来,27岁的冉杰希为躲避母亲,搬了3次家、女朋友没了、工作也辞了,如今他不愿再见母亲。
这是刘喜梅第10次来重庆,目的和过去一样,找到儿子,带他回河北老家进国企,如果可以,她还想解开和儿子的心结。她说,“进国企就稳当了,可儿子为何就是不懂我的苦心。”
第10次来渝,儿子不见她
图:母子二人见面
图: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图:心理咨询师李洁(右)来开导刘喜梅(左)
608号房,不足7平方米,住宿费每晚40元,刘喜梅已经住了18天。18天来,她依旧没有儿子的音讯,她打了100多个电话,这个158的号码要么关机、要么无人接听……
昨天上午,刘喜梅又一次在嚎啕大哭中冷静下来,她打算给儿子发条短信,希望他能够来旅馆见一面,“电话不接,短信总会看一眼吧?”但几秒钟后,刘喜梅还是放弃了,“他现在这么恨我,什么都等于白说!”
2月23日,刘喜梅拎着一个黑色大皮箱,再次出现在重庆火车北站,这是3年来,她第10次赶来重庆。和前几次一样,刘喜梅从千里之外的河北赶来重庆,目的只有一个:把儿子带回河北老家,进国企,“他不回去,我就不走!”
但很快,刘喜梅有些慌了,她发现:在和儿子多次激烈争吵后,她可能再也见不到儿子了。
“他(儿子)搬了家,辞了职,我用尽了办法,可就是找不到他了……”说起儿子,刘喜梅痛苦地捂住头。她说,儿子的避而不见,让她此行的目的发生了变化,“现在,我只希望打开我们之间的心结,像一对正常母子般相处。”
“我跟儿子之间究竟是怎么了?”18天来,刘喜梅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
大学毕业前,母子很贴心
刘喜梅是河北高碑店人,二儿子冉杰希1985年出生,母子原本很贴心。
“年轻时,我带着3个子女跟着他们的爸爸东奔西走,孩子们都很黏我。”刘喜梅说,丈夫是中铁二十二局建筑四公司的职工,经常是项目在哪人就在哪,而3个儿女中,她最疼爱冉杰希。
“老二打小成绩就好,18岁那年,他考上了重点大学,来了重庆。”刘喜梅说,冉杰希读大学时,大哥冉杰勤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父亲所在的国企上班。
大儿子的就业让刘喜梅很欣慰,“国企稳定、有保障。”对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二儿子冉杰希,刘喜梅一直很放心,“读重点大学,学的好专业,人又很机灵,毕业后进国企,肯定没问题。”
刘喜梅说,进国企,端铁饭碗,是她和丈夫对3个儿女的期望。但让她始料不及的是,这竟成了引发她和二儿子矛盾的导火索,“如今已不可调和”。
痛苦的母亲
18天打了100多个电话,儿子都不接
“你看看我,像不像一个只有50多岁的人?”刘喜梅指着深深刻在脸上的皱纹,“这3年,我起码老了10岁。”
“你真可怜,我恨你!”刘喜梅说,她永远记得一次激烈地争吵后,儿子狠狠地抛下的一句话。
“我的确很可怜,苦心得不到儿子理解,但我有这么值得他恨么?”18天里,刘喜梅也不断作着思想斗争,“我和儿子之间,究竟是怎么了?”她说,自己曾想到过放弃,因为再这样逼下去,儿子可能会躲一辈子,“但就这样算了,他今后咋办?”
刘喜梅说,与儿子争吵了3年,她也累了,“我们老家,像我这样年纪的人,都在带孙儿享清福了……但我不能放弃,总有一天,我会说服他回老家进国企。”
昨晚,远在老家的老伴冉成庭也启程赶往重庆,他希望能够说服妻子或儿子,“三年了,这样的争执已让整个家庭无法正常生活。”
母亲说>
“这3年,我起码老了10岁”
儿子说>
“无休止的争吵,我几近崩溃”
2009年,冉杰希大学毕业了,找工作时,他的电话也成了父母的热线。“我们一再叮嘱,要找个正规、稳定的工作。”刘喜梅说,“他爸的单位,系统内的子弟有资格进去工作,可当时没名额了。”
就在这一年,冉杰希开始反对父母的就业观念。几番商议后,冉杰希留在了重庆,在一家商贸公司工作,想着儿子这份不太稳定的工作,刘喜梅始终不踏实,“我们四处打听、托关系,就想让孩子早点稳定下来。”
过了面试,他却没去
不久后,丈夫带来好消息。“他爸托了老领导,让他去中铁二十二局五公司报到,这个单位也在重庆。”刘喜梅说,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她难以接受,“他拿着档案去了公司,面试也过了,但一听说要先到偏远地区锻炼,居然就走了。”
很快,刘喜梅亲自赶到重庆,她希望说服儿子———“就算从基层做起,好歹也是国企,一辈子不愁没饭吃。”
刚开始,母子俩还能好好沟通,刘喜梅还去了儿子的女朋友家,“我这么做,也是希望能够软化他。”但刘喜梅发现,儿子根本不接受她的观点。
几天后,他再次逃离
到了2010年9月份,儿子进国企的机会又来了,这一次,刘喜梅很珍惜。
“当时,职工子弟可以回来解决就业,这是多好的机会!”刘喜梅说,尽管儿子已毕业一年了,“但我和他爸厚着脸皮找到单位,到处求情,单位最后同意接收他。”儿子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对口,要进去还得先去学习,“单位说送他们去石家庄铁道学院委培学习2年。”
“得到答复后,我们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但他一点兴趣也没有。”刘喜梅说,见儿子这个态度,她也觉得很委屈,但一直忍着。后来,儿子干脆不接电话了,“没办法,我和他爸只有来重庆,把他找回去。”
来到重庆后,刘喜梅冒火了。在两路口的出租屋见到儿子时,刘喜梅没再控制情绪,“我和他吵架,大骂,啥难听我骂啥,我想骂醒他!”在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吵闹后,儿子最后松口了,国庆节后便回了河北老家,但就在这番折腾后,刘喜梅也明显感觉到,儿子不再愿意和她说话。
不久后,让刘喜梅没想到的事发生了:在交学费前一天,儿子从石家庄打来电话:“这学费不交行不行?”“不行!”在得到父亲的否定答复后,儿子虽然将5000元学费交给了学校。但没读几天,他毅然离开。
两次放弃,他只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逼儿回家,她卖了儿子的电脑和衣被
18天来,他坚持不再接听母亲的电话。他说,这对他也是煎熬,选择躲避,是因为受够了这3年来的争吵。他说,“我只想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可母亲为何就是不肯放手?”
按照刘喜梅提供的手机号码,重庆晨报记者联系到冉杰希。冉杰希说,“这三年无休止的争吵,让我几近崩溃。”
如今,冉杰希找到了他毕业后的第4份工作,他也知道母亲再次来重庆找他的事,“我妹给我发了短信,但我不敢见她,这18天,对我来说也是煎熬。”
冉杰希说,大学毕业前,他和母亲很贴心,“每周都要打长途回家,问她和爸爸的情况。”“我妈希望我去国企,但我希望能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守着一个铁饭碗,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
冉杰希说,最初,他和母亲之间还能心平气和地沟通,但一次次地争吵后,矛盾开始升级,母子俩彼此都不能说服对方,“2010年,我妈卖了我在重庆的东西,这次开始,我不愿再和她交流。”
“我妈每次来重庆,都是吵,还到我单位去闹,我快受不了了,但她是我妈,我只能忍耐,选择逃避。”冉杰希说,他当时在一家杂志社工作,发展得也很顺利,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已开始计划着按揭买房,让生活一步步稳定下来。但在母亲眼中,这不是国企,还不够稳定,他最终被迫放弃了这份工作。
这之后,冉杰希与女友也分手了,“我已经无法正常生活了,但我希望还她(女友)一个正常生活。”
“我被迫辞了职,搬了家,与女朋友分了手……但都不能停止这些争吵。”对于母亲的爱,冉杰希的说法是,自己能够理解,也很感激,但无法承受。
冉杰希觉得,并非进了国企,端了铁饭碗,才算有出息,“但这一点,母亲无法理解。”
对于母亲再次来渝,冉杰希说,他一直在挣扎是否再去见面,每次母亲打来电话,自己尽管不敢接听,但总会感到难受,“我不是不见,而是不敢再见了,因为每次见面,最终都会变成无休止的辱骂和争吵,我不想再重复,也不想再刺激母亲。”
冉杰希说,在母亲前次离开重庆时,他去送行,“她狠狠地咬了我一口,我知道,她恨我。”
刘喜梅说,儿子这一次放弃进国企的机会,让她无法容忍,去年年初她第三次赶来重庆。
卖衣物逼儿子回家
“我不死心,父母给你安排得好好的,你为啥就是不听呢?”刘喜梅说,这次来重庆,她下定决心,无论用什么办法也要把儿子带回河北,“我不能放弃,工作关系着儿子的终身幸福,他太小,现在还意识不到。”
但这次见面,母子俩的争吵开始升级———砸东西,找邻居评理……刘喜梅还去了儿子的单位,找到领导,希望帮忙做做儿子的工作,劝他回老家,几番交涉无果后,刘喜梅和儿子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张。
在刘喜梅看来,儿子不愿意回老家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他当时的女朋友小陈。“没办法,我只有去她单位闹,希望她放过我儿子。”刘喜梅说,就算自己做得过分,但当儿子有一天感受到了稳定工作的重要性,总会知道感激。
接下来,刘喜梅来重庆的频率更勤了,平均一两个月就往重庆跑一次,每次态度都很明确:带儿子回河北。“去年我来重庆6次,有时候他爸也跟着一起来,每次见面都争吵。”
母子俩变得水火不容,见面就吵,总是不欢而散。“那次,我实在没办法了,就卖了他在重庆的电脑、衣服和被子,逼他回家。”
兄弟俩动手打架
20多天后,儿子回家了,还在国庆节参加了堂哥的婚礼,但这次回家也让全家的矛盾继续升级。
“这几年为了他的事,我心力交瘁,大儿子和很多亲戚看了也心疼。”刘喜梅说,二儿子这次回来,自然成了全家人劝说的对象,“结果他和大哥吵了起来,后来两兄弟还打了架。”
不久后,儿子再次离开老家,又来了重庆。但他关了手机、搬了家,家人再也无法联系上他。
“去年年底,他的手机能打通了,可就是不接我们的电话,后来我们换电话打给他,还是不接……”去年12月27日,刘喜梅赶到重庆,给儿子的女友小陈打了个电话,“这才晓得,他们分手了…….”
过年时,儿子回了河北老家,但之后再度离家,“他爸走不动了,我就自己来重庆找。”
这一次,是刘喜梅3年来第10次来重庆找儿子。10多天过去了,她始终没能见到儿子。
18天里,608号房间里的这位母亲,也成为住客们谈论的一个话题,他们打进重庆晨报热线,希望能够帮助这位母亲,结束她与儿子间的这场“战争”。所以,我们获知了这个母亲与儿子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刘喜梅,无法理解80后的儿子对于就业的想法,儿子也无法说服母亲,母子间的矛盾逐渐升级。但这个故事背后,凸现的正是两代人对于就业观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下,我们看到,被异化的母爱,痛苦的母亲和儿子。
评论:“劝儿进国企”背后的职业价值选择谜题
拼爹时代,要拒绝父母荫庇下的职业世袭,转身拥抱另一种自由开放的职业价值选择,无疑需要勇气。很多时候,这不仅是脱离高福利低风险“铁饭碗”的个人职业选择,更可能是两代人价值观念的战役。
对母亲刘喜梅来说,她的观念或来自于一种人生历练的经验主义。的确,当下转型时期,也是市场经济变幻莫测、个人未来愈发难以预期之时,选择一份稳定、体面、保障的体制内职业,让个体心灵免于时代变革的恐惧与撕裂,恐怕是绝大多数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就这一点来说,母亲刘喜梅坚决要让儿子进入国企工作,也许并没有什么过错。
但同样的逻辑,却也可以反过来作为诘问。倘若未来本就无法预期,那些垄断、体制内的职业,又如何能够确保自己从时代的变革中幸免?现实生活中,企业、行业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淘汰,这样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
事实上,也不必指望垄断或是体制内的职业,能够提供一种长期的职业安全感。只要身在一种温水煮青蛙的体系内,拥有才华的人就不仅可能失去职业竞争力,更可能在这样的体制内庸碌度日,最终被打磨得圆滑不堪。当对自我职业价值意兴阑珊、对个人竞争力完全失去信心之时,就更不要说能够拥有什么长久的职业安全感了。
或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儿子冉杰希一意坚持自我的职业价值选择,希望拥抱一种更自由开放的职业前景,这是坚持自我心灵的选择,却也成为家庭价值观冲突的肇始。
这样的价值选择冲突,可能注定让这个家庭,以及无数身处这样迷途中的个体、家庭无法释怀。
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分析,始终抛不开的一个大环境依然是:当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个体难以依靠保障体系建立一种安全感时,能够为个体保障兜底的垄断、体制内职业,或许就是最不坏的选择。
很显然,要让一个社会真正拥有自由、开放与创新的基因,要让人群各归其位,各专所长,优秀人才去向更开阔自由的职业天地,为社会创造与积累财富,而不是宁愿在一个封闭体系内庸碌度日,我们恐怕还要想想,该怎样培育人才自由生长、开放选择的土壤;该怎样建立一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才不耽于保障之忧,让职业选择放置在更公平公正的天平上去。
只有社会价值认知通过制度与社会价值共同牵引,“母亲劝儿进国企”带来的职业价值选择冲突,恐怕才能找到化解答案。
劝儿进国企 再爆国企招聘潜规则
一个是爱子心切的母亲,她为了儿子而奔波,为了劝服儿子而十次来到重庆,甚至骂过、打过孩子……一切,只为让孩子的职业更加稳定,更加契合父母的心愿。一言以蔽之,母亲的一切行动,都是她们认为进国企是对孩子未来最好的决策,于是干起来不遗余力。我们能读懂这背后的母爱,但我们也能懂这孩子的选择。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不肯服输、服软的性格,注定要进行一番属于自己的打拼,过早地进入安逸的生活,非其所愿也。
我们能读懂母爱,也能读懂这名孩子的心。即便出发点相同,都是为了这名孩子好,但采取的方式却完全不同,这就导致了矛盾,也导致了事情出现“纠结”——母亲第十次来重庆找儿子,儿子避而不见。舐犊情深,但各自为了自己的坚持与执着,便有了难以扭转的局面,而公众围观与关注的焦点,也因这背后暴露了现实的双重问题。
一者,何以当代母亲还要打包孩子的未来?如果这名母亲,不是为了打包孩子的未来而奔波劳碌,而是选择在背后默默地支持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现在的处境是恶劣还是完美,都是一如既往地“贴心”,那孩子也肯定不会选择“不见母亲”!我们知道,传统意识之下,父母总是在塑造着一条路,让孩子跟着自己打造的这条路走,可如今社会如此多元化,一切的成长轨迹,早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任何的打包,往往会适得其反。这是现代家长教育的缺失。
二者,为何国企老员工的子女想进国企机会多多?从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名孩子的父亲,是国企员工,他们大儿子轻轻松松就进入国企,而其这个不听话的儿子呢?也有多次机会进入国企?作为一名围观者,难免心生疑惑:何以人家可以这么轻而易举地进入国企?而你我,即便挤破脑袋,也是一次机会难寻?这背后,有无世袭的嫌疑,有无“萝卜招聘”的猫腻?在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的确需要权威消息回应这般疑云。
对这起事件,我们总是着眼于母亲与儿子之间的纠葛,的确,这是映入眼帘的一层矛盾,也是第一眼的真相。可在这之外,同样有着对公平公正的焦虑,这焦虑,来自于国企的招聘。国企的股东本是全民,可不知何时,竟然成了一块块的“世袭地”?这母亲劝儿进国企的悲苦叙述,再次委婉地传达了国企招聘的黑幕,真是“庭院深深深几许”。
(综合重庆晨报、西安晚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