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颜值经济”危机:医美行业退潮洗牌,开业快倒闭更快

来源:互联网

打造颜值经济的医美行业,如今自身正在经历“整形”。

近日有市场数据称,最近三年来,医美行业新注册的企业大幅增加,2018年后有所放缓;但是注销的企业数量大致呈一路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18年3月以来,呈激增状态,注销企业的数量差不多是2016年的4倍。

一边新开的美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边是关门的企业越来越多,甚至数量爆棚。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市场人士认为,最近三年来,医美新注册企业和注销企业的数量双双增加,是由这一行业的“高利润、高风险”所决定。与此同时,随着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这个乱象丛生却堪称“朝阳”的行业已经提前迎来了洗牌,并且这一过程有望加速。

新注册企业大幅增加

在新增医美注册企业的数量上,启信宝最近整理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三年间的数据,发现2017年相较2016年医美行业新增数明显提升,但到了2018年没有呈现上升趋势,仅和2017年增长数持平,到了2018年下半年,增长数呈下降趋势。

在注销医美企业的数量上,根据启信宝数据,2016至2019年间,医美行业注销企业数呈上升趋势,尤其2018年3月以来激增,2018年共注销34508家企业,是2016年的3.8倍。

综上可以看出,2017年,医美行业新增企业和注销企业的数量均呈上升趋势;2018年,医美企业增长数停滞甚至下降,注销企业的数量仍呈上升趋势,甚至是激增状态。也就是说,2017年新开的医美企业多,注销的也多,2018年新开的没那么多了,注销的却越来越多。

这里会注意到新开的医美企业数量在2017年明显提升,但事实上,在一些从业人士看来,从2016年开始,医美企业数量就开始明显地多起来了。

医美行业的朝阳属性对投资人散发着巨大吸引力。从数据来看,医美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根据2018年12月发布的《2018中国医美行业白皮书》,2018年中国正规医美市场规模高达4953亿元,大部分省份医美机构数以超10%的年增长率上涨;消费者方面,中国约2200万人进行医美消费,00后和95后步入整形大军,占比持续增长。

同时,与政策推动也密不可分。2015年左右,医美行业逐渐感受到国家政策在民营医疗机构审批上的放开。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以来,大量资本开始布局医美行业,如红杉资本、经纬、IDG等财务投资者入股医美APP,恒大、苏宁、朗姿股份等产业资本布局医疗机构,已在新三板上市的华韩整形、丽都整形等机构也在大举扩张机构数量。

“2015年之前,医疗执业许可证申请很难。我在2013年就开始申请医美门诊机构的许可证,但足足申请了一年才批下来。”广东一家医美诊所的负责人杨明(化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15年之后,国家对医疗美容包括民营医疗美容的许可政策放开了很多,只是严格审查准入条件,只要达到条件大多都能批下来。”

就放开限制来说,例如以前在500米范围内不允许有第2家医美机构,现在哪怕是楼上楼下都不限制了。在深圳历史颇为悠久的商圈东门,记者看到,一栋楼里可能会有五六家整形机构,电梯里密集张贴着各家整形机构的广告。整形机构随处可见,走上几分钟没准就能见到一家,或是被推销员小哥热情地塞上一张整容广告单。

在2015年以后尤其是随后的两年,大批社会资本涌入医美行业:有人从整形机构出来,自立门户;有人从其他行业赚到钱了,就拉上几位整形医生合伙,卷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也有生活美容店的老板,借掌握客户资源的便利,转型从事医美……

注销企业的数量也激增

不过,就目前来看,大潮尚未退去,就已知道谁在裸泳。数据显示,2017年以后,注销的医美企业多了起来,并且在2018年3月以来激增,注销企业的数量是2年前的3.8倍。

究其原因,在于行业门槛虽不高,但进门后要经营好却并非易事。单就找整形医生来说,就是一道坎。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眼鼻综合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印资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投资人大多不懂医疗,他们进入医美行业后,以为可以赚大钱,但是他们不太了解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

要解决技术风险,就要找到手术质量过硬的整形医生。不过,中国医美行业的现状是医疗美容机构的数量比注册医疗美容医生还要多。有报道称,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共有5600多个正规医美机构,但持证医生仅有3000~4000名。

同时,在经营上,有些投资人也不太擅长。在这双重夹击下,开业没几个月就关门的案例比比皆是。黄印资的另一个身份是深圳格美医疗美容机构创始人,他介绍:“我身边有家整形机构是在2018年10月才成立的,但是经营不善,光是一个医生的一个月工资就是5万元(人民币,下同),加上房租高昂,现在到处转让。”

注销或转让的远远不止这一家。仅黄印资所了解的,2018年关门或转让的整形机构就有六七家,而且大多是在2017年和2018年申请的许可证,“很多是2018年上半年申请,下半年关门。都是在亏损后熬不下去才关门的。对于一家中等规模的整形机构来说,一个月亏几十万元很常见;对于大型整形机构来说,一个月亏一两百万元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据记者了解,由于找不到整形医生和合适的门面,有些已注册的整形机构甚至还来不及开业,就注销了。

此外,分期付款通过率的降低,也拉低了整形机构客户上门的数量。此前,零首付的分期付款一度被认为是带动了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但是现在,风险高的分期付款没那么好通过了。黄印资说:“我熟悉的几家整形机构,此前分期付款的客人比例高的有40%,差不多一半吧,现在只有20%了。”

广东另一位资深医美从业人士潘阳(化名)的感受和他相似,“以前,整形机构大概有一半的客户是分期付款,现在少多了。就分期付款的通过率而言,以前差不多有90%以上,现在只有50%了。主要是看消费者的征信和收入情况。”

渠道模式也被认为是拉低整形机构利润的重要推手之一。渠道模式是指很多医美机构被渠道商驾驭。这些渠道商来源非常广泛,可能是美容店老板娘,也可能是健身房教练,甚至可能是体检中心的人。他们为整形机构输送大批客人,但是也拿着高额的提成,高达五六成。

渠道商瓜分利润后,再扣除医药、医疗器械等原材料、人员工资及租金等成本,其实整形机构到手的收入所剩无几。为此,部分整形机构由此大涨手术费或使用伪劣药品器械,来扩大利润空间,乱象加剧。

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乱象之后,是政策的整顿。2017年6月底,针对非法医疗美容乱象,原国家卫计委等7部门重拳出击,印发《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方案》,打击非法“微整形”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消费者权益。这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整治非法整形”的行动。

潘阳说:“最先受到波及的是男科、妇科,后来是医美,包括综合性医美机构,非法执业和正规执业机构带有诱骗性质的活动被重点打击。整体来说,打击力度大,影响也大。”

在市场的自然淘汰和国家的监管整治下,洗牌势在必行,业界相信未来资源向大机构和规范经营的机构集中。

“我感觉,2018年下半年以后,许多机构业绩下滑得厉害。现在局面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潘阳说,他以一家全国连锁品牌的知名整形机构为例,该机构现在华南的机构业务量非常大,导致很多地方品牌的生存空间被缩小。现在经常早上一睁眼,就看到朋友圈有人在转让整形机构。

有市场传言称,2018年医美机构大概有10%~20%的淘汰率,但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大多认为,在医美产业发达的地区,淘汰率可能要超过20%。

重压之下,改变已经出现。有整形机构抛弃之前的经营思路,开始踏踏实实做事。潘阳最近就发现,身边一家大型的医美机构正在转型,“以前,他们没有专职的医生,都是临时外聘过来,做完手术就走人,手术质量医院很难把控。现在招到医生后,就能严把质量关。”

医美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