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近日审议了2017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2017年中央决算报告以及2017年中央决算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委员们讨论的一个重点话题。
在2017年持续组织开展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基础上,审计署2018年一季度重点审计了5个省本级、36个市本级和25个县级政府债务的管理情况,截至2018年3月底这些地方出台债务管理制度132项。
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20日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表示,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相关地区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举债冲动得到有效遏制,违规举债问题明显减少,目前债务风险正得到有序有效防控,但仍发现5个地区2017年8月以后违规举债32.38亿元,还有3个地区政府违规提供担保9.78亿元;11个地区发行的政府债券筹集资金中,有39.22亿元结存在财政部门,其中29.2亿元闲置1年以上。
“一些地方落实债务管理要求还不到位,有14个地区化解债务方式过于简单,造成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接续不畅等;5个省本级尚未筹建债务大数据监测平台,14个市县未按要求全面摸排融资担保行为或未按时整改到位,5个市县未将政府购买服务等事项纳入监测范围。”胡泽君说。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徐绍史20日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2017年中央决算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时表示,部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对违法违规举借债务的追责问责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21日的分组审议中,龚建明委员说,希望国家审计署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审计。尽管财政部报告说2017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合计16.5万亿,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余额限额18.81万亿以内,现在也出现了一些隐性债务,具体体现到某一个地区、一个县或者一个市来说,由于过度举债搞政绩工程,根本没有能力还债的情况也不为少见,有必要加大澄清力度,找到应对办法,有效地化解金融风险。
冯忠华委员说,建议高度重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问题。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而且当前地方政府还存在冲动,还在沿着既有的粗放的发展方式,继续扩大地方政府债务的负担,很多城市还在无序扩张,还在靠投资拉动、靠招商引资来推动城市的发展,这无形当中既造成了债务的增加,也影响了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效率。
近年来,由于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控,一些地方又在采取各种方式变相举债,有些没有纳入到地方债务的统计范畴。
冯忠华委员说,当前大家广泛在使用的PPP的模式,有些领域值得研究,PPP模式本身是对有稳定回报预期的项目,通过公司合营、合作来解决当前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应该是没有风险的,但很多地方政府把一些没有长期稳定回报预期的项目同样以PPP项目进行包装建设,将来这些PPP的方式合作带来的资金压力可能又会转化成政府隐性债务。所以建议对类似变相异化的融资模式举债方式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进行清理。
蔡昉委员也表示,PPP的方式其实是一个两难,这是一个好方式,但是如果拿它来为你所用,变成了变相举债的方式,就等于是在错误的方向上骑了一匹好马,走得更快,效率更高,造成系统性风险危害更大。所以,我建议审计部门在这方面作出重点审计,帮助解决问题,杜绝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