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中东欧基金联合锦江国际集团完成了对丽笙酒店集团的收购,中资酒店管理国际化再下一城,品牌布局向全球市场拓展。此次收购对推动上海酒店管理业的转型发展,提升上海服务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上海旅游业的全球综合竞争力,加快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已经成为国家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上海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全球产业结构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向“服务型经济”调整,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达国家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近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稳定保持70%以上。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呈现快速追赶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普遍超过50%。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城市,服务业主导地位更加明显(见表1)。
我国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52.2%,高于第二产业11.5个百分点,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行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中,上海市已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近10年服务业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1.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高达70%左右,标志着上海已经迈入世界级“服务型城市”的行列。
当前,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服务业结构与其区域功能定位、环境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目标相吻合,并朝着多元化、高端型、创新性的服务经济模式发展,普遍呈现以金融、商业服务、科研技术等为龙头,以旅游、文娱等为新兴增长点的趋势。如纽约的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房地产及租赁、信息服务业为主,合计占比达66%,近10年来文娱、住宿餐饮业增长最快。伦敦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合计占比达50%。新加坡以商贸服务业为主,占比达60%;其中文娱、旅游业增长最快,近1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约8%。东京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批发、房地产及租赁、信息通信业为主,合计占比达65%。
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以金融、批发和零售业为主,合计占比接近50%。其中,金融、批发和零售、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特别是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见图1)。然而,上海服务业占比近几年增速趋缓(见图2),与国际先进城市还有差距,亟待寻找新的增长动能。从历史数据分析上海服务业发展趋势,在未来10年内,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将达到75%~80%的水平。上海具备提升服务业占比、跃升国际服务业龙头的基础。
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服务业结构不断调整、资源转移和优化配置的背景下,将上海打造成中国乃至全球现代服务业的中心城市,在规模上、结构上、质量上建立起国际领先的现代服务形象,对推动上海“五个中心”和“四个品牌”建设具有明显的引领和带动效应。上海应进一步形成及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要加快改革转型,持续提升发展层次,优化质量结构,在保持和优化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和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比如信息服务、科研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酒店、文娱、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
二、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幸福产业,要把旅游打造成上海对外开放和“上海服务”的一块金字招牌。
旅游业是国际大都市的支柱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传导性和基于宽泛产业边界的横向传导性强,乘数效应显著。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统计,2016年世界旅游业对GDP的直接平均贡献水平为3.1%,综合平均贡献水平为10.2%,旅游经济综合贡献的平均乘数为3.29,多数国家和地区旅游经济综合贡献乘数在2~3.5 之间,远高于其他服务行业。与旅游业相关的细分行业已超过100个,旅游消费对住宿餐饮和商品零售业、交通客运业、文化娱乐业等贡献率可达50%甚至更高。以医疗旅游为例,2017年全球收入规模约7000亿美元,已成为美国、日本、泰国等医疗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以商务旅游为例,商务旅行的人均消费为一般假期旅游的2倍左右,香港、新加坡、伦敦均基于国际会议和会展的举办,拉动入境商务旅行和消费快速增长。
近年来全球旅游业持续保持较高增长,超过整体经济增速。2017年全球旅游业增速为4.6%,超过制造业(4.2%)、零售业和批发业(3.4%)、农业、林业和渔业(2.6%)及金融服务业(2.5%)的增速。预计全球旅游业未来10年仍将保持3.8%的平稳增长,直接或者间接贡献约25%的就业机会。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91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我国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高端服务和产品欠缺,产业体系相对单薄,国际化程度不够,服务逆差较大,综合贡献乘数偏低(2.34)。2018年,我国旅行(含留学、旅游、就医等)项下逆差分别为2370 亿美元,对服务贸易逆差贡献度分别达81%。2019年上半年,我国旅行支出1275亿美元,旅行收入172亿美元,旅行逆差1104亿美元。
上海作为国际旅游城市,拥有庞大的流动人口及酒店市场需求。2018年,上海接待国内旅游者3.40亿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893.71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477.15亿元人民币,国际旅游收入73.71亿美元,旅游业增加值为2078.64亿元人民币,占全市GDP比重为6.4%。近些年,上海旅游业虽然发展较快、贡献巨大,但与国际著名大都市相比,尤其国际旅游收入占比方面,差距较大(见表2)。其中,上海的住宿和餐饮业的GDP贡献仅占服务业整体的2%,近1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约6.5%,发展平缓。现实差距也是发展潜力所在,旅游业作为上海的重要支柱产业,完全大有可为,也必须大有作为。通过发挥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杠杆作用,不仅可以直接拉动交通、建筑、商业、餐饮、饭店、通信等传统行业,也对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体娱乐、会展博览、医疗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形成“旅游+”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和价值链。
上海已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李强书记指出,要对标国际标准、面向全球市场、瞄准未来发展,把上海打造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因此,上海要发挥国际交通枢纽优势,带动长三角等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建设引领全国的国际旅游门户,打造与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等齐名的世界级城市群。参照大湾区发展规划,通过扩容过境免签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促进“一程多站”的旅游发展,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和整体品牌形象,带动规模化的经济效应,吸引境内外、线上线下各大酒店旅游企业布局。要发挥金融中心、商务中心及商业中心的优势,借鉴“世博会”、“进博会”的成功经验,打造“旅游+”的发展格局,与商业、金融、交通、文化等相关行业做出整体规划和协调布局,带动关联产业的投资、消费、出口,全面提升全球影响力和传播力。要推动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丰富旅游业发展内涵,在入境旅游、商务旅行、医疗旅游等强带动、高附加值的板块深度布局,挖掘区位优势和资源内涵,推动旅游业的多元化、高端化发展,打造 “东方巴黎”,成为世界顶级的旅游城市。
三、酒店管理业是高端服务业的重点领域,是服务贸易收入的重要来源,体现了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服务竞争力。上海要将酒店管理业作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酒店管理业作为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品牌辐射效应、产业链延伸和整合效应,既是集住宿、餐饮、娱乐、办公、会展等于一体的功能单元,也是对历史、人文、艺术、饮食文化进行展示的有机平台。酒店管理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部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国外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新增的劳动就业人口中,每25 个人中就有1 人就职于酒店。同时,酒店还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间接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酒店业在吸纳就业人口、促进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带动通信、水电、交通、食品、餐饮、商业、金融、建筑轻工、纺织等行业联动发展,从而促进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聚集发展,并间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酒店业是创造旅游收入的重要行业,具有相当大的收入“乘数效应”。中资酒店的涉外经营和海外发展,对创造外汇收入、实质减少服务贸易逆差能发挥一定作用。酒店自身是重要的采购平台,会推动家具、家电、纺织、轻工等产品出口,并成为中国文化的展示中心和销售平台,扩大国际文化影响力。
据统计,上海目前有超过1.3万家酒店提供住宿,其中中高端酒店(四、五星级酒店及四、五星级标准酒店)681家。随着国内消费升级,酒店结构需加快调整。近年来,国内中端酒店开业数爆发性增长,从2013年的300家增加至2018年的3000家;同时低端经济型酒店整体增速放缓,略现疲态。2017年底,国内841家五星级酒店中,多数是洲际、雅高、希尔顿等外资品牌集团管理。中资酒店仍在转型过程中,以中低档酒店运营、物业持有为主,高档酒店管理依赖外资品牌。海外经营网络,尤其高端服务平台和品牌薄弱。与国际同业在多元化、高端化以及运营管理、服务质量上仍有较大差距,品牌建设急需加强。
为了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上海酒店管理平台和品牌,2018年锦江国际集团与中国-中东欧基金携手收购了全球领先酒店管理品牌丽笙酒店集团,中资酒店跃居全球第二。丽笙酒店是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按房间数是全球第13大,欧洲第四大酒店管理集团。集团包括欧洲和美国两个运营主体,运营及开发1400多家酒店、18万间客房,旗下拥有7个中高端酒店品牌。其中,Radisson Blu更是欧洲区域内拥有酒店数量最多的高端品牌。此外,丽笙酒店集团在中东欧地区运营100多家酒店,管理客房数超过2万间,是该地区最主要的酒店管理集团。随着中东欧国家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游客的快速增长,丽笙正进一步加大在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斯洛伐克等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扩张,加速已有签约酒店的落地。丽笙酒店集团以品牌和酒店管理运营为主业,完全轻资产运营,超过90%的酒店及房间是品牌管理或特许经营,剩余10%是以租赁加品牌管理模式经营,几乎没有自有房产。
全球酒店管理行业已过了早期发展阶段,形成强者恒强的格局。跨境收购和运作有利于将国外优秀的服务理念、服务产品和管理经验“引进来”,培养国际化经营管理队伍,提升国际品牌效应。成功收购丽笙集团后,锦江集团走出迈向国际一流酒店管理集团的战略支点和关键一步。实现了海外主要区域的全覆盖和高中低端品牌的多元化,优化了锦江集团的品牌结构和区域布局,品牌体系实现中高端全覆盖,中高档占比提升至18%,国际布局拓展到120多个国家,海外占比提升至30%以上。锦江酒店的主要中高端品牌数量由9个增至16个,中高档酒店数量由2463家增至3614家,中高端酒店会员数增加1750万人实现翻倍。扩大了锦江集团在“一带一路”的布局,尤其是欧洲、中东欧区域的布局,国际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未来有信心通过并购整合和管理提升发展成为世界的品牌。
锦江国际集团在收购了丽笙酒店集团后,基于其在欧美市场及中高端市场的成熟布局,加快战略转型,加强机构、渠道、客户、IT系统和品牌整合。加强精益化运营和精细化管理,做好成本控制和效益效率,加强资本、品牌和市值管理,提升整体竞争力。加快全球创新中心、WEHOTEL全球共享平台、全球采购共享平台、全球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推动从量变到质变的成果转化。发展高附加值板块,提升国际收入占比,向周边业态有机整合。围绕酒店核心产业对上下游渠道进行积极的对接或整合,建立“互联网+”大背景下的“酒店+”行业新生态,对内实现酒店客房、用餐、娱乐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平台化,对外实现与采购、销售、信息技术等酒店周边业态在商业合作上的平台化。将丽笙酒店作为展示中国、上海文化的平台和开展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打造以酒店为核心的“上海服务”旗舰产业链。
2017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8286亿元,同比增长35%;在线住宿市场规模为1699亿元,同比增长43%。中资酒店集团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把握上述市场机遇,通过打造基于酒店品牌的数字化营销平台,有效控制运营成本,并间接提升市场话语权和占有率,开辟新的盈利模式。为客人提供住前(行程、入住管理)、住中(客房、向导服务)、住后(忠诚计划管理)的优质体验服务,朝基于住宿业、跨平台、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服务平台转变。结合银行的传统线下网点优势和新兴电商平台优势,丰富获客渠道和营销场景,探索将银行、电商与酒店旅游结合的产品与服务创新。通过服务创新真正跻身于全球酒店领导者行列,带动中国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多措并举提升高端服务水平,为酒店管理业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打造“上海服务”的国际品牌。
中资酒店管理业未来的发展,要改变重投资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加强酒店管理行业的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改革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强化品牌经营运作,加大人才培训和培养力度,增强酒店管理行业的特色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尤其是,要加强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酒店旅游业虽已实现规模化发展,在硬件条件上也逐步完善,但与国际同业的经营效率和客户体验相比差距不小,缺乏全球消费者认可的中国酒店服务品牌。主要原因是人才储备和体系建设滞后,酒店管理教育滞后、高级经营人才缺乏、运营管理水平不足、商业服务理念落后。人才短缺制约了中国酒店旅游集团全球化、高端化的发展诉求。管理一个国际大型酒店管理集团,至少需数十人的核心管理团队及熟悉酒店行业品牌、运营、营销、财务、法务等业务的数百人的中层管理团队。我国酒店旅游行业的人才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严重制约行业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和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由上下游的产、学、研等产业链构成。2019年QS全球酒店管理学校排名前20名,除澳大利亚2所、马来西亚1所和中国香港1所之外,其余16所院校全部分布在欧美。有意思的是,全球主要的酒店旅游管理学校与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的区域分布一致。国内虽已开始加强酒店旅游相关的学科建设,但缺乏系统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理论基础、实践配套、师资力量相对滞后,教育与培训、就业脱节,高级管理人员供应量不足以支撑行业需求。与国外知名院校的联合培养,可作为辅助和过渡性措施,无法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核心渠道。
上海要作为行业先行者,须考虑建立国际化的酒店管理高等学校,在当前中低端为主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加大中高端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兼具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和储备问题。打造中资酒店旅游教育平台,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旅游人才,不仅可作为中国酒店业专业人才的海外现场培训基地和平台,还可向国际专业机构输送,扩大我国在国际旅游行业的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