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战略性问题。总体来看,东北三省经济面临着体制机制僵化、思想思维落后、经济结构失衡、资源严重枯竭等共性问题。
体制问题是东北经济困难的根本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因其良好的工业基础得到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倾斜。可以说,东北是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最早、影响最深的地区。这种好日子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初。
由于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产业结构不断失衡,东北地区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开始凸显——许多企业生产的传统产品因竞争力低下而渐被淘汰出局,东北工业经济效益普遍下滑。而随后大力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让本来就已萎靡不振的东北经济雪上加霜。相关数据显示,东北地区近800万工人因此下岗失业。
谈到东北经济衰落的原因,东北人习惯将其归结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北地区对全国的贡献最大,可积累却最少,包袱也最重。理由是,首先,在相同条件下,给南方减免税负的政策,而东北却没有;其次,在给南方减免税负政策的同时,东北国有企业的各项税负不但有增无减,而且还要不断将物资低价供给南方。以沈阳冶炼厂为例:该厂自解放以来,上交国家的利润可以再建17个相同规模的冶炼厂,其生产的产品低价调拨给了南方地区,自己的生存能力——工人的工资、企业的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几乎为零。
有专家指出,市场经济要求一个与经济保持距离的政府。东北经济的问题,关键是国有经济占比过高。这不仅直接影响经济绩效,更不利于市场化的进行。因此,东北经济问题,不是靠上多少基建项目或者给多少资金扶持就能彻底解决的。其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而体制的症结是国企问题。
计划经济思维制约东北经济转型与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地区建国伊始的国企数量、质量以及国家重视程度,全国其他大多数地方均不能同日而语。不过,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养成了东北从上到下习惯吃大锅饭和官僚主义风气的思想作风。其办事效率低下、不遵守法律、任人唯亲、喜钻空子的现象随处可见。
在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下,东北地区工业的产权制度和产业结构,一直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并没有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后,以广东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外资和民营企业迅速崛起。而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国企制度,虽历经多轮改革的冲击,至今仍不思进取。这些企业以大庆油田、一汽、鞍钢等为代表,对员工的生老病死全面负责。如大庆油田,前不久试图在职工子女接班考试上做一些改革,马上就招致反对。
国企的低效和高亏损率并不鲜见,但在东北地区尤其严重。这类企业被称为“僵尸企业”。它们没有经营盈利能力,只留下人员和债务包袱,每年就是依靠地方政府或大型国企拨款存活。据辽宁省国资委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仅辽宁省这类企业就有830家,涉及职工16.5万人,而其拖欠各类债务的具体数额则难以统计。比如,作为中石油最大炼化基地的辽宁,近十年来几乎就没盈利过。抚顺石化更是历年的亏损冠军,仅2011~2013年就亏掉187亿元,不可谓不触目惊心。
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拖拽东北经济后腿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受限于传统工业结构,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一说到东北企业,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大庆油田、辽河油田、鞍山钢铁、长春一汽,很少有人能想到东北有什么优秀的民营企业。论国有经济占比,截至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分别在30%、40%、50%以上,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资源型省份,东北三省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船舶、石化等曾经大幅拉动GDP增长的行业,都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比如东北特钢,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5%。有市场人士分析说,东北特钢背后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关系,是畸形的。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东北地区至今市场化程度不够,民营经济发展不足。根据全国工商联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东北三省总共7家。其中,辽宁5家,吉林和黑龙江各1家。而2015年全国500强民企中东北三省加起来是10家。其中,辽宁6家,黑龙江3家,吉林1家。近三年主要省份企业分布变化不大,江浙地区为500强集中区域。
这组数字背后折射的深层原因恐怕更令人对东北经济担忧:不相信民营经济的力量,不相信市场的力量,不相信中小微企业的力量。
资源枯竭令东北经济问题雪上加霜
东北是我国资源型地区,很多城市是资源型城市,城市的兴衰与资源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如大庆、本溪、盘锦、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铁法、阜新、抚顺等。因此,东北经济衰落也有自然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莫过于原材料的衰竭,比如油气、煤炭、铁矿石等不可再生资源,这会导致依托于这些资源的城市经济迅速败落。
在东北人看来,东北的农、林、矿、工这四大资源已经差不多枯竭了。当原始森林一片片消失,当煤矿开采的深度越来越深,东北人意识到,再多的资源也有枯竭的一天。长白山可用的的森林被采伐一空,因为重采轻育,原始森林已经逐渐被次生林取代;双鸭山等煤矿面临大量关井的问题;阜新曾有亚洲第一大的露天煤矿,如今资源枯竭的迹象越发严重,职工再就业困难;大庆油田的产量曾连年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油都是自喷,如今采一吨油多半都是水;等等。而且,粗放式的工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十分严峻。
资源的枯竭给资源型城市的未来蒙上了阴影。预见到这个潜在的危机,当地很多通过高考离开的年轻人选择不再回来。东北资源型城市的前景堪忧,这也必将直接影响到东北经济的振兴。
东北经济振兴陷入一轮轮怪圈
不能否认,东北的地理位置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东北亚国际大开发”一直无法进行,无疑影响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要想富,先铺路。改善路网状况,扩大高铁规模是实现一个地区的区域整合和区域均衡最直接的手段。可是,目前东北很多交通依旧仅限于通往某资源产地,供资源运输。
事实上,东北经济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致。很多问题其实早就存在,只不过恰好在此时集中爆发而已。
在政绩考核“唯GDP论”的时代,一些地方在衡量官员政绩问题上简单化,把GDP增长率视为选拨官员的第一指标或最重要指标。彼时,东北经济表面上一直排名全国中上游。可是,新一届中央政府要求统计局“挤水分”,东北各大城市GDP开始被剥去泳衣,GDP数据直线下滑。
东北振兴的成果固然不容忽视。但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东北经济繁荣的表象与地产业的非理性繁荣密不可分。在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大兴土木带来的只是表面繁荣,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则被掩盖在高增长的表象之下。
另外,据社科院统计,在东北开办企业所需要的程序是全国最繁琐和漫长的。常听到南方投资者临走时恨恨甩过来的评价:“这破地方,经济落后带来思想落后,思想落后带来经济落后,真是恶性循环”。
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计划经济体制思维,不形成健康良性的的创业氛围,不解决没关系办不了事的思想观念,不解决人才回乡的安置问题,东北振兴只能陷入一轮轮怪圈,不过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