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划经济体制定义
计划经济体制,也称为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其中***或特定机构在国家的生产、资源分配和产品消费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种经济体制的核心在于高度集中和计划性,旨在通过***的统一规划和资源调配,避免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1. 公有制主导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国有化程度较高。以中国为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 1956 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曾高达 90% 以上,城市工业经济主要以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农村则以土地的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主,农民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2. 指令性计划管理
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的指令性行政管理,中央***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主体。企业在这一体系中被视为***的附属单位,必须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国家通过专门的经济计划部门制定发展计划,对企业进行全面控制,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对计划的完成情况及当局的偏好,计划的刚性较强,灵活性不足。
3. 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
计划经济体制中,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和省级党政领导机构。国家不仅负责宏观资源配置,还对微观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支出等进行计划。企业、民众、立法和司法机构及下级党政部门的决策权相对较小,这种集中化的决策权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进而损害经济运行。
4. 资源计划配置
在计划经济中,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被压低至最小。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充斥着***的计划和指令,资源流向刚性,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常常因政治目的而配置资源,忽视经济效率。
5. 非价格交易活动
计划经济的交易活动主要依赖行政指令而非价格机制,交易对象的商品本性被削弱,货币的媒介作用减弱。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寻求其他支付方式,如通过权力交换或搭便车等变相支付行为,影响经济效率。
6. 按劳分配为主
在分配方式上,计划经济体制通常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依据劳动者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然而,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个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和贡献率难以准确测量,实践中多呈现平均主义分配,导致劳动者积极性下降,搭便车行为普遍存在。
7. 城乡二元结构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结构往往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采取 “抽农补工” 的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投资和资源配置向城市和重工业倾斜,造成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挤压,抑制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产业链条的断裂。
8. 封闭型经济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际冷战格局下呈现封闭型,对外贸易规模有限。早期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多出于政治合作的目的,后期由于阵营分裂等原因,经济封锁更加严重。
9. 行政分权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中央与地方***在经济决策权力上存在复杂的关系。传统计划经济强调中央计划指令的贯彻,但经济运行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往往不利于地方发挥作用。行政分权的模式又因边界难以把握、与中央职能交叉冲突,常陷入 “治乱循环” 的怪圈。
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计划性的经济体系,其主要特征包括公有制主导、指令性计划管理、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资源计划配置等。这种体制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具有明显的优缺点,理解其特征有助于分析计划经济在历史和现实中的表现及其影响。